推薦產品
資訊動態
十多年來,高品質碳纖維材料在航空航天、軍工等領域的特殊應用一直得到我國政府的高度關注,碳纖維的產業化被列入國家“863”、“973”計劃,發改委、科技部、工信部等部門也都加大了對碳纖維產業化的支持力度。國家“十二五”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劃還將碳纖維作為重點發展項目。在國家政策扶持下,我國碳纖維行業在關鍵技術、裝備、產業化生產及下游應用等方面均取得重大進展,千噸級工業化裝置陸續建成并投產,初步建立了從原絲、碳纖維到復合材料及制品全產業鏈,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轉變。
目前,我國已經培育出山東威海拓展碳纖維有限公司、江蘇恒神碳纖維有限公司、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,碳纖維產能達到2萬余噸。沈陽中恒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樹甫認為,我國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碳纖維產業基礎,培養了技術人才隊伍,具備了大規模產業化的能力。
然而,由于歷史欠賬太多,我國碳纖維生產技術和裝備水平整體落后局面并沒有得到根本改觀,還無法滿足國防軍工和航空航天等高端領域的全部需要。
劉樹甫告訴本刊記者,日本僅東麗一家公司的產能就接近2萬噸,抵得上我國全部30多家企業的產能。目前國內只能穩定生產T300規格的產品,T700、T800等高規格產品剛剛突破制備關鍵技術,部分碳纖維生產企業還在進行工程化技術研究。而日本企業能夠生產包括T700、T800、T1000、T1100在內的系列產品。
中國化纖工業協會副會長趙向東坦言,這幾年我國碳纖維產業進步很快,但是總體而言,還沒有完全掌握碳纖維的核心技術,離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工業化水平還有較大差距。
目前,我國已經培育出山東威海拓展碳纖維有限公司、江蘇恒神碳纖維有限公司、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,碳纖維產能達到2萬余噸。沈陽中恒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樹甫認為,我國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碳纖維產業基礎,培養了技術人才隊伍,具備了大規模產業化的能力。
然而,由于歷史欠賬太多,我國碳纖維生產技術和裝備水平整體落后局面并沒有得到根本改觀,還無法滿足國防軍工和航空航天等高端領域的全部需要。
劉樹甫告訴本刊記者,日本僅東麗一家公司的產能就接近2萬噸,抵得上我國全部30多家企業的產能。目前國內只能穩定生產T300規格的產品,T700、T800等高規格產品剛剛突破制備關鍵技術,部分碳纖維生產企業還在進行工程化技術研究。而日本企業能夠生產包括T700、T800、T1000、T1100在內的系列產品。
中國化纖工業協會副會長趙向東坦言,這幾年我國碳纖維產業進步很快,但是總體而言,還沒有完全掌握碳纖維的核心技術,離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工業化水平還有較大差距。